当前位置:首页>东巴文化>学术争鸣

学术争鸣

各东巴文化学术内容的碰撞

【李群育】纳西先贤祠:打造“中华民族一家亲”重要文化地标

 “要保护利用好木府这样的重要文化地标,保护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要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让这座美丽和古城焕发新的光彩”。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丽江重要指示精神,为建设和发展纳西先贤祠指明了前进方向。

创建纳西先贤祠,正逢其时,大有可为。丽江“2·3”地震后恢复重建的木府,已发展成为见证西南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历史的“重要文化地标”。结合学习贯彻总书记考察丽江指示精神,要努力把纳西先贤祠建设成继木府之后,充分展示纳西族自觉的“五个认同”(国家认同、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文化认同、社会主义道路认同、中国共产党认同),树立正确“五观”(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以及中华各民族“血脉相融”、“信念相同”、“文化相通”、“经济相依”、“情感相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历史的又一“重要文化地标”。

  一、打造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地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辽阔疆域;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共同书写了辉煌的中国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各民族血脉相融,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根基;各民族信念相同,是中华民族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内生动力;各民族文化相通,是中华民族铸就多元一体文明格局的文化基因;各民族经济相依,是中华民族构建统一经济体的强大力量;各民族情感相亲,是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坚强纽带。”

纳西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不可分割的56个成员之一,纳西族历史文化同样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历史必然”的科学论断。

纳西族在“各民族血脉相融”方面有三个突出表现:

一是纳西族身上有各民族是同胞亲兄弟的“胎记”。丽江纳西族创世纪称藏、纳、白祖先是同胞三兄弟,纳西族东部方言区(包括川西)的创世传说则称汉、藏、纳是同胞三兄弟。汉、藏、纳、白等各民族祖先是同胞兄弟,要和睦相处,守望相助,成为纳西族与生俱来的中华民族认同意识。

二是纳西族身上流淌着有中华“种族之源”之称的古羌血脉。根据《史记》等史料记载,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炎帝、黄帝具有古羌血脉,中国古代夏、周、秦等早期国家的建立者身上也流淌有古羌人的血脉。关于纳西族古羌族源问题,章太炎、顾颉刚、方国瑜、李绍明等著名历史学家早有深入研究与结论。

三是纳西族在多元融合中不断发展进步。纳西族的成长与各民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血缘亲缘关系”,具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血脉相融,骨肉相连的鲜明特点。比如,纳西族的姓氏,纳西先民早期实行父子联名制。明洪武西征时,纳西先民“率众先归,为夷风望”,朱元璋特赐纳西族首领“阿甲阿得”为“木”姓。史称明代丽江纳西族地区“官姓木,民姓和”,“四郡齐民一姓和”,只有和、木两个姓氏。但到清末,纳西族姓氏已发展到一百多个,除原有的和、木二姓之外,其它的姓氏均为内地或周边各族融入纳西族的移民。历史证明,纳西族身体中也有众多民族的血脉;周边众多民族身上也不乏纳西族血脉,其中,唐代“万户麽些迁滇中”的纳西先民,后来都融入到当地汉族及其他民族之中,明代许多进入藏区的纳西先民,后来也多融入到藏族等其他民族之中。

纳西族具有“各民族信念相同”的鲜明特征,突出表现为自觉维护国家统一、诚心报国、稳定边疆、民族团结的共同信念。其中,汉代,纳西先民唐菆创作《白狼王歌》并前往东都洛阳敬献给汉明帝,史称“白狼献歌”,表达纳西等西南各族先民“心归慈母”的国家认同意识。元明清时期的“元跨革囊”、“洪武西征”、“改土归流”等重大历史事件中,都体现出纳西族自觉维护国家统一的共同信念。近代以来抵御外辱的斗争中,更加表现了纳西族奋勇当先,共赴国难的坚定信念。改革开放以来,又涌现出“英勇献身的模范指导员”和自兴、全国公安一级英模和贵华、共和国维和英雄和志虹等英模人物。

纳西族与“各民族文化相通”的内涵丰富独特。在与各民族文化相互交往交流交融、互鉴融通、歉收并蓄之中,纳西族文化也不断得到发展进步,成为西南地区多元文化交融共生的和谐文化典范,其中,纳西族语言习俗与藏、白、傈僳族有诸多相通之处,纳西族“伙合”文化与儒家“和合”文化相通;纳西族“人与自然是兄弟”与中原“天人合一”生态文化相通;明代以来,纳西族自觉学习汉文化,成为西南民族地区“知诗书、好礼守义”的儒学兴盛之区。纳西族地区还创造了世界文化、自然、记忆三项遗产。

 “各民族经济相依”是纳西族生存发展的强大力量。自古以来,纳西族与各民族保持着互通有无,互利共赢的经济联系。积极主动不断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在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纳西族地区各民族经济发展进步。其中,培育创建“笮马”“笮桥”(包括塔城铁桥),建设茶马古道重镇及商品集散地,推动发展了南方丝绸之路、西南茶马古道。在不断发展牧业、农业的同时,因地制宜开发盐、铁、铜、金、银等矿产业而“富冠诸土郡”,切实增强了纳西先民维护统一、“诚心报国”“辑宁边境”的经济基础与能力。

 “各民族情感相亲”、“和和美美”的典范地区。纳西族自古有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文化基因。丽江古城见证了“各民族情感相亲”,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的历史传统。“客爸(扣八)来也一声欢”(纳西语“扣八”指外地客商、老朋友等),茶马古道也是一条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情感相亲”之路。明代,纳西先民护送“病足,不良于行”的徐霞客万里归乡,成为各民族情感相亲的千古佳话。二战时期丽江各族人民敞开温暖的胸怀呵护来自内地沦陷区的同胞。李霖灿(台湾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后来回忆说:“我至今尚在感激,丽江父老见到我们无所依归,便特别仁厚地曲予护佑,各方面特予扶持,遂使我们有了温暖的安全之感”。丽江大地“各民族情感相亲”的文化传统,正如总书记说的“就象纳西族的‘和’姓一样,和和美美”。

以上所述,正是总书记指出丽江“有特色文化”的核心内涵与价值。现已供奉于先贤祠中的百位纳西族先祖先贤,集中体现了纳西族文化和精神,展现了各民族“血脉相融”、“信念相同”、“文化相通”、“经济相依”、“情感相亲”的历史文化,是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中的纳西族杰出代表。

和长红等纳西先贤祠建设者团队,坚持守正创新,自觉将大力传承弘扬纳西族先祖先贤所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和精神,作为纳西先贤祠建设和发展的主线与主题。“首届清明纳西祭祖活动”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纳西儿女,深情祭拜祠内供奉的百位纳西族先祖先贤,参观陈列室展出的纳西族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等资料介绍,参加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民族团结进步”座谈会,深感丽江具有打造“中华民族一家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文化地标”的丰富资源与优越条件。坚定信心、同心协力、加快建设这一足以告慰先祖先贤,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重大文化建设项目,丽江幸甚!纳西幸甚!

  

  二、打造展示纳西族建筑风貌特色新地标

纳西先贤祠,堪称丽江纳西族地区前无古人的一大建筑,其特点可概括为:选址最佳、建材优质,建造技艺优良。纳西先贤祠背靠青山,雪山相伴,面向丽江坝田园村落古城,登临其境,心旷神怡,气象万千。正殿主体木材来自遥远缅甸的珍贵红木,这在丽江传统建筑史上是第一次出现,高大的主柱尽可能地保留了原始形态,不强求笔直,而是随弯就弯,自然古朴,叹为观止。正殿高高的墙体,保留了纳西族古老的石墙材料和工艺,面对高大古朴的石头墙,悠悠思古之情由然而生。

丽江历史上曾建有唐代的三多祠(北岳庙)、明代的木氏勋祠、清代的乡贤祠、名宦祠、忠义祠、节义祠、肖公祠等建筑。据有关资料,其选址与建筑规模都与纳西先贤祠不可同日而语,而且,除三多祠外,其它均建筑均已先后焚毁。就连明代有“宫室之丽,拟於王者”之称的木氏土司府衙,也于清咸同年间的滇西之乱(丽江称“乱世十八年”)中焚毁。丽江“2、3”地震后,利用世行贷款重建木府,现已发展成为“重要文化地标”。现由丽江纳西族民营企业家集资新建的纳西先贤祠,正成为最具丽江纳西族建筑风貌特色新地标。

  三、打造保护与发展共赢的农文旅融合新亮点

纳西先贤祠的建成和发展正逢其时。习近平总书记在丽江考察时指出: “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让这座美丽古城焕发新的光彩”。学习贯彻总书记这一重要指示精神,纳西先贤祠大有可为。

玉水寨董事长和长红率领的建设团队,已经提出了纳西先贤祠建设,与乡村振兴、民族团结示范区建设相结合,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思路与规划,在保护传承纳西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积极发展美鲁纳西古村旅游,走持续健康的农、文、旅融合发展之路,努力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打造丽江农文旅融合发展新亮点、新品牌。

  四、传承弘扬纳西族企业家善作善成、担当奉献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指出:“要满怀创业和报国激情,不断提升理想境界,厚植家国情怀,富而思源、富而思进”。纳西先贤祠建设,体现了当代丽江纳西族民营企业家“富而思源、富而思进“的家国情怀,“满怀创业和报国激情”,善作善成,勇担重任的奉献精神。

在纳西族历史上,优秀民营企业家具有爱国爱乡,担当奉献、善作善成的传统和精神。其中:

李悦(李荫孙),清代纳西族经营茶马古道的著名商家,以爱国爱乡著称,曾积极支持帮助清王朝驻藏大臣维护中央权威,深受朝野好评,同时关心支持家乡经济文化的发展。

杨聚贤,奔走于丽江—拉萨—印度加尔各答之间的纳西族爱国商人,在藏区有很大影响力,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坚决反对外来侵略者,当英国殖民者入侵西藏之时,他带头捐资出力,全力支持西藏军民奋起反抗,深受西藏僧俗各界的广泛好评。

赖耀彩,民国时期茶马古道著名商家,有丽江“首富”之称。他一生乐善好施热心公益事业,曾捐资在金沙江、澜沧江上修建了三座大桥,其间,他常常满身泥水在工地上与民工同吃同住同劳动。省民政厅特赠“交通是赖”之匾。他还捐资在石鼓长江第一湾植柳造田一千多亩,并全部归公。遇到灾年,饥民群集古城时,他从外地购粮食设粥棚救济,并呼吁当局组织抗灾。年年缝制上百件寒衣送给穷苦民众。其子赖敬庵,继承“博施济众”的家风,1949年初参加中共丽江地下党组织,担任丽江县政务委员会财委主任期间,努力筹集资金24万多银元,为巩固和发展滇西北革命根据地做出了重大贡献。

李畅远:捐尽家财完成大具乡小米地水利工程的著名企业家。民国时期丽江古城纳西族实业家,创办有“继昌和”商号,甲子铁厂、黑白水土纸厂、三大湾牦牛厂等实体企业。后来全力兴修大具小米地水利工程,长年住在工地与民工同甘共苦,历时17年,用尽家财,终于完成了这一重大水利工程,使原先缺水荒芜的小米地变成旱涝保收的米粮川。为感念“水利成,家财尽”,积劳成疾去世的企业家,大具民众在隧道口立了“丽江实业家李公畅远德政碑”。

李达三:捐资助学积极支持革命运动的企业家。创办“达记”商号,在康藏地区享有盛誉,开办有铜厂、银厂、石棉厂、云母厂、水晶厂、造纸厂、松香厂等实业。乐善好施,1941年,创建丽江县立中学时,李达三先生捐赠196亩良田作为办学基金。曾捐资修建普济寺铜瓦殿。他积极支持帮助丽江地下党组织,丽江实现和平解放后,他又捐出了大多数家财支持新生革命政权。多次当选为省人民代表、省政协委员。

余仲斌:“兴学育才”的实业家。在昆开办“丽日升”“丽华汽车公司”“东大陆烟草公司”等企业。他十分关心家乡文化教育的发展,先后捐赠丽江省立中学、县立中学、县图书馆计10多万册图书,捐建黄山幼稚园“羹梅堂”及大量教学设备,捐赠建白马龙潭小学校舍等,获省教育厅嘉勉的“兴学育才”匾。

牛文伯,经营茶马古道国际贸易,创建有一支300多人的大马帮,曾任丽江县商会会长。1944年,省立中学附属小学因经费困难面临停办之际,牛文伯独家承担了该校的全部办学经费,并新建教室等办学设施,学校改名为私立“文伯小学”,省教育厅特颁发“嘉惠青莪”匾予以鼓励。

改革开放以来,又涌现出杨四龙、和长红、和永昌等众多“满怀创业和报国激情”的纳西族民营业家,其中,杨四龙创办的丽江正龙集团公司,发展成为云南省百强民营企业之一。企业自创办以来,坚持努力回报社会,曾历经过丽江“2、3”地震的纳西族企业家,每当闻迅国内发生地震灾难时,总是第一时间前率队往救灾。先后荣获“社会扶贫先进集体”、“爱心单位”,“助人为乐道德模范”等殊荣。先后为社会公益事业及农村扶贫的捐款已达2000多万元。和长红创办玉水寨景区以来,自觉探索实践旅游反哺民族文化之路,投资开展保护传承纳西族东巴文化事业,玉水寨东巴文化人才培训等工作风生水起,牢记初心,长年坚持不懈,影响越来越大。这次又勇担重任,投巨资建成纳西先贤祠,善作善成,功德无量。长红同志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荣誉称号。 

丽江发展需要更多具有家国情怀的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要进一步传承弘扬纳西族民营企家传统文化和精神,总结宣传当代优秀民营企家的先进事迹和精神。


   【作者简介】李群育,男,纳西族,1951年1月生于丽江古城。曾任丽江县委宣传部部长、《丽江日报》总编辑及社长、丽江市人大常委会副巡视员和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地州盟市报研究会会长,以及丽江文化研究会、纳西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云南省先进工作者”“全省抗震救灾先进个人”等。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评论记录:

未查询到任何数据!

联系方式

座机电话:0888-5122377

联 系 人:13988858541(和先生)

邮箱:yushuizhai@163.com

联系方式

扫一扫、公众号

公 众 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