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4年4月9日,纳西话賨东巴文化公益课群学员提问:“纳西族葬礼中,女人能不能送葬到坟地?”“女人不能上坟地,是不是男权的体现?”杨树高老师以玉龙县的塔城、鲁甸为例,解析葬俗背后的民族信仰、历史和文化、民族心理,着重介绍纳西族葬礼、祭祖、婚礼习俗,解答了问题所涉及的纳西族的男女地位、社会分工等问题。为照顾群里不懂纳西语的学员,杨老师是用汉语讲的。现将音频与大家共飨。
民族的历史文化、民族传统,是发展变化的过程,不能固定在某一个历史时段来认识这个问题,就像一位哲学家所说的“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纳西族在漫长的历史时段中,形成了自己的优秀传统。而纳西族的历史文化,也像一条河,有源头,不断流淌,每个历史阶段的传统是不一样的。
土葬
“除了生死无大事”,葬礼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生礼节。众所周知,纳西族以前是一个迁徙民族,火葬是纳西族的古老传统,土葬在纳西族地区是“改土归流”后才形成的,这是确定的共识。随着民族传统的不断形成,不断固定,形成了一套非常严密的葬礼程序。“改土归流”后,流官受朝廷之命来丽江任职,坚定不移执行中央王朝的加强统治的旨意,强制改革纳西族传统的火葬。施行土葬,不是纳西百姓的自愿,而是强制性推行的,这是历史的原因、政治的原因。束河的和悰顺第一个土葬了母亲,他是相当于现在的村社长的一个地方小官员,与流官的关系比较好,又是木氏土司的女婿,这个身份让他当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但这件事使本土的纳西人对他非常不满,他在束河几乎待不下去,最后不得已,流官为保护他,保荐他去了昆明,毕竟他为改革做出了贡献。和悰顺是束河和志坚三兄弟的祖先,他的后代都很杰出。
改土归流以来一直在强行推行土葬,但仍然有一些纳西族地方固守着火葬传统:丽江外的纳西族,几乎都还在沿袭火葬;丽江行政区域内的龙山,历史上属于南山片区的七河前山、后山,和太安一带,宝山长松坪,还在坚持着火葬。其他有的地方一直沿袭着纳西族传统的观念和理念的一些做法,但是又接受了土葬,既保存了传统,又接受了新的文化。改土归流到现在300年,土葬也已经变成了纳西族的传统。现在政府又在倡导推行推广火葬,说明固守着传统的这些地方的火葬习俗是非常好的。
土葬或是火葬只是形式而已。只要我们了解了纳西族对死亡的传统理念,土葬还是火葬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纳西族的传统理念是:去世以后,都要回到祖先居住的地方。纳西人有一条“崇般日”(迁徙线路),葬礼上,要请东巴做仪式,把去世的人一站一站沿迁徙来路逆向送回到祖先居住的地方。纳西族的理念中,灵魂不灭,而葬礼的核心是怎么处理灵魂的问题——把灵魂送回到祖先居住的地方。纳西人解决了一个最关键的问题,即:你从哪里来?你要回到哪里去?——从祖先居住的地方来,最终还是要回到祖先居住的地方去。祖
下面我谈谈比较熟悉的塔城、鲁甸这一块。祖先崇拜是纳西族文化特别是东巴文化中的核心内容。没有祖先就没有我们,祖先和我们有密切的联系。纳西人认为虽然父母去世了,但他们一直就“在你的肩膀上”,离你很近很近,这是纳西族祖先崇拜很典型的一个例子。与祭天一样,祭祖也是纳西族很重要的东巴仪式,每年举行三次祭祖仪式:春季,火把节前后(杀羊),农历十一月(杀年猪)。祭祖那天,要把祖先的灵魂从居住地请回来,祭完要送回去。祭文非常优美,俨然就是一次传统教育,通过祖先教育后代,该做什么该怎么办,有宏观的,也有微观的跟生活有密切的联系,事无巨细。比如,到别人家里吃饭喝酒,可以喝但不能喝多,也不要长时间逗留别人家,因为不仅麻烦主人,而且自己家里还有老小。又如,回报别人的帮助,有什么都要拿给别人,涌泉相报。还有,自己与别人做生意,或者借钱给别人做生意,该得到的就要得,要公平分配。祭祖包含了几乎所有纳西族的传统礼仪,通过祭祖,用仪式的方式,一年又一年,一次又一次,把我们古老的传统进行学习教育。除了一年三次的祭祖,我们每个家庭的家屋旁边,都有一个专门祭祀祖先的地方,最好是找一块天然的桌子型的石头。逢年过节,或者有大事、喜事,比如家里竖房子、杀猪的时候,我母亲都会做好饭,到这个地方祭祀祖先,向祖先汇报、献饭。现在她是家里最年长的,祭祖的事都由她主持,我们只能站在旁边,等母亲做完仪式后,我们一齐磕头。虽然家里人少,但大年三十那天,母亲仍然坚定不移地坚持做隆重的年饭,猪头、鸡等传统的几道菜都必须准备。不是在乎我们要吃什么吃几道菜,老人家的理念中,只有一件事:我们要好好做一顿饭,把该有的都要有了,要献给祖先的,所以必须要做好!而现在的人只关心什么好吃,甚至觉得浪费,观念完全不一样。
纳西族以母亲为大,祖先概念中,对母性相当崇拜。我的家乡祭祖要祭祀三代人。除了祭祀父亲这边我的爷爷奶奶,母亲这边我的爷爷奶奶去世后,把他们的灵魂接到我家里,也要进行祭祀。我们没有外公、外婆的概念,对父、母的上辈都喊爷爷、奶奶,李霖灿曾经调查鲁甸写过纳西族亲属制的研究,没有外公外婆的称呼,当然现在已经改变,有喊外公外婆的了。现在我的母亲健在,但如果我的母亲已经不在了,就要把母亲这边我的爷爷奶奶的灵魂送回去。纳西族对男方和女方的处理,是非常先进的。男女平等,重男不轻女。嫁进来的媳妇和娶了女儿的女婿,是一个家里两个不同血缘的人,纳西族对这两个人的称呼也是很智慧的。妻子娶进家,妹妹称其为姐姐,父母也随着妹妹喊,可见对外来的儿媳妇的尊重。女婿陪女儿回娘家,岳父岳母跟着女儿的弟弟妹妹称哥哥。等生儿育女后,才改口喊儿媳妇某某妈(某某是孩子的名字),喊女婿某某爸。这是纳西族的一个好传统,我们的父母、祖父母都是这样做的。纳
在我们古老的纳西族村落新主的传统体系中,每个人都有固定的责任,有自己的职责,每个人都知道自己来到这个世界上要承担什么责任,通过言传身教一代代传下来,是约定俗成的传统,从约定俗成到天经地义。我父母辈身上的东巴文化理念的影响,雷打不动。婚婚礼有非常复杂的程序,媒人美好的说辞就是程序的一部分。一般人当不了媒人,如果找不到媒人,女方家就由舅舅承担,男方家则由叔叔代表。女儿出嫁前,男方派代表到女方家,女方家非常客气友好地用优美的语言赞颂女儿的美好,表示虽然舍不得女儿,但是现在家里多了一个儿子很欣慰。女儿嫁到男方家时,女方的父母是不过来的,由舅舅送亲到男方家,该交代的话就在那个时候交代。男方代表则要向女方家保证,也非常有礼节有礼貌:“我家虽然没有烟,也没有酒,但我家领到你家这么优秀的女儿了。来到了家里,我们将会像女儿一样教她。”东巴仪式中,把女方的灵魂从原家族割离,放进男方家“素笃”(家神篓)中,表示“她就是我们家的人了”。我无数次地听过这种纳西族的顶级美好的礼节性语言,可能有的老人还会说,但是,现在的年轻人再也看不到这样的场景了。葬礼纳西族有句话,“女婿有九样活”,意思是女婿把人家的女儿娶回去,并不是一娶了之,他对女方家庭还有很多的责任。在我的家乡新主,老人去世之前,村里每家就要派人守护,女婿要睡在老人旁边,老人的儿子们也守,但陪床必须是女婿做的,如果有女婿三个,就要铺三张草席或铺盖在老人旁边,告诉老人今天晚上是女婿来陪伴你。男性老人去世前,要把老人扶起来,由女婿理发、剪胡子。儿媳妇要在婆婆去世前为老人梳理头发,去世后为婆婆清洗身子(称“洗脸”)。送葬时,儿媳妇要走在送葬队伍最前面,用背篓背上祭献给死者的东西,上到坟地去。这就是女婿、儿媳葬礼中的社会责任,其他人不能取代。都是约定俗成的,我们的长辈都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不需要谁来说,会主动去干。纳西族除了学校教育,我从小接受爷爷奶奶辈的传统教育,他们的思维和观念完全是传统的那套。后来我在新主完小教书,正好赶上改革开放,实行包产到户,经济恢复生活改善,全国沉浸在“希望的田野上”,一种“我们的爱情比蜜甜”“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的积极向上环境中,所幸村里还有许多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的老人,传统仪式自然得以恢复,我经历了那一段纳西族传统文化恢复的美好时光,对我很有益。
改革开放后,社会变化太大,时代飞速发展,包括我的家乡传统村落也变化很大,任何人都改变不了时代。现在的孩子从小在学校不停地读书,接受的都是汉文化教育。现在我已经60岁了,发现纳西族的文化研究、文化传承上出现很多问题,大家都忙于形式的表面的东西,唱歌跳舞写东巴字画东巴画,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事情都好办,而精神上的,真正的传统的理念观念上的东西,是精神的,看不到摸不着,失去就失去了,再也看不到了,再也体验不到了,再也感觉不到了,这不能怪任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