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东巴文化>学术争鸣

学术争鸣

各东巴文化学术内容的碰撞

【和永林】丽江永胜纳西族火葬仪式调查与研究

                                                                  摘要:火葬作为纳西族传统的丧葬习俗,常成为学者们涉足的领域,通过对火葬的调查与研究,有利于解读其中折射出的文化现象。永胜作为纳西族聚居地之一,多个纳西族村落至今仍保留有“焚骨不葬”的传统火葬习俗,但前贤对永胜纳西族地区所保留的火葬习俗并未展开过系统的调研,对其中的仪式未做过相关的记录及研究,本文将丽江市永胜县顺州镇秀美村委会清河村作为田野点,对如今保留下来的火葬仪式进行了调查,以期对该村的火葬仪式有一个较为系统的认识,将其作为丧葬研究领域的相关材料,同时火葬作为符合当今殡葬改革制度的一种丧葬形式,对其仪式进行记录并展开研究,对于殡葬改革制度的推行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纳西族 火葬仪式 调查 研究

 一、引言

    纳西族在历史上就有火葬的传统,元代李京《云南志略》记载:“人死无棺椁,贵贱焚一所。”清代檀萃的《滇海虞衡志》记载:“么些,人死以竹簣舁至山下,无贵贱,皆焚之。”在纳西族东巴古籍《寻找父母死后葬法》中亦有相关记录:在糯本普时代,糯本普娶了克都木思为妻,生了四个儿子,分别叫俄、崩、普、纳,他们的母亲死后,由于他们不会处理尸体,于是把尸体分作四块,俄把他分得的那块埋在地下;崩把他分得的挂在松树上;普把他分得的那块吃了;纳(相传为纳西族的祖先)把他分得的那一块拿去用青麻秆来焚烧,并未烧尽,后来董神和塞神一并教纳,男人逝世后用九根柴焚烧,女人逝世后用七根柴焚烧。由此可见,纳西族在历史上就有人死后用火焚尸的习俗,而永胜纳西族也将传统的火葬习俗保留了下来,对其展开研究有利于窥视永胜纳西族火葬仪式的保留现状。近年来,多位前辈对纳西族的火葬仪式展开过相关的研究,赵韵珠的《玉龙县太安乡花音村纳西族火葬文化研究》一文对花音村的火葬文化进行了系统的记录与研究,提及该村的火葬文化是宗教学、生态学、社会学等社会研究的活态标本,有其独到的价值。侯兴华的《丽江纳西族传统火葬习俗——基于玉龙县太安乡花音村的田野调查》一文指出纳西族传统火葬习俗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明显的“生态”性质,尤其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深入挖掘纳西族火葬习俗文化内涵及生态价值,有助于培育和践行生态文明思想,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有助于提供重要历史资料,推动云南殡葬制度改革;有助于发挥示范作用,引领未来绿色殡葬改革。多位前贤以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太安乡花音村的火葬习俗为立足点,挖掘了其中所蕴含的价值,而从永胜纳西族的火葬习俗中也能挖掘出一定的文化价值。杨林军、赵梦雄的《火葬文化研究综述》一文提到纳西族火葬习俗多样化, 需要对不同地区的火葬习俗进行田野考查,详实记述变迁中的纳西族火葬文化。因此,以如今永胜纳西族地区保留下来的火葬仪式为立足点,可为纳西族火葬习俗的变迁研究贡献绵薄之力。 火葬作为纳西族的传统丧葬形式,“改土归流”以后移风易俗,丽江地区开始实行土葬,火葬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如今能将火葬习俗保留下来的村落更为少见,而永胜作为纳西族的聚居地之一,将传统火葬习俗保留了下来,本文对其中的火葬仪式进行记录,并作相关的研究,可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相关的材料。


   二、田野点概况清河村隶属于丽江市永胜县顺州镇秀美村委会,秀美村是一个汉族、纳西族、傈僳族、彝族、苗族等多民族杂居的行政村。该行政村有清河村、花石岩村、麦地村、椅子地村、金龙村五个纳西族村落,截至目前,五个纳西族村均保留有“焚骨不葬”的火葬习俗,因各村的火葬习俗大体一致,本文选择笔者家乡清河村作为田野点。清河村临金沙江而居,与大理州鹤庆县、丽江市古城区隔江相望,该村距乡镇府所在地30公里,距永胜县城85公里,海拔2100米,年平均气温为15摄氏度,年降水量1100毫米,适合种植烤烟、魔芋、玉米等农作物,该地村民将种植业作为支柱产业,主要靠种植烤烟、魔芋获得经济来源。清河村共有41户村民,186口人,大部分村民姓和,清河村的历史较短,至今有八九代,是四个家族的后代,现根据笔者往前三代的名字字辈,将四个家族分别称为凤家、宗家、道家、汝家,如笔者老祖一辈名为和凤某,因此笔者家族被称为凤家,其他三个家族亦如此。同村不同家族之间可通婚,全村除少数由其他地方嫁来的女性或上门的男性不是纳西族外,其他均为纳西族,村里男女老少将纳西语作为日常交际语。该村四个家族分别有三个火葬场,宗家、道家共用一个火葬场,但两个家族在同一火葬场的不同火葬塘进行焚尸,凤家、汝家有各自的火葬场。清河村注重对祖先的祭奠活动,分别在农历二月初四、六月初四、十一月初四举行一年三次的祭祖仪式,也在农历七月十四日祭奠祖先,也就是纳西语中所说的sæ33 me33 po33 dʑi55。本文成型前对清河村的火葬仪式进行了实地调查,并对笔者父亲和玉胜进行了访谈,笔者父亲曾多次担任清河村火葬仪式的“总司仪”,对当地的火葬习俗及仪式较为熟悉。本文中所涉及的东巴口诵经,采用了永胜县东巴和其信生前的录音资料,和其信原籍丽江市永胜县顺州镇会文村委会和睦地村,后因热区搬迁至永胜县涛源镇金龙坪,从事东巴文化传承近60载,是永胜县资历较深的东巴之一。本文所涉及的纳西语均用永胜纳西语方言记音,与大研镇标准音存在一定差异。
   三、清河村火葬仪式概述清河村保留了“焚骨不葬”的传统火葬习俗,在火葬流程中,送终、洗尸、入棺、停灵、出殡、焚尸等环节都伴随着相关的仪式,在诸多仪式中均折射出纳西族先民“灵魂不灭”的生死观、灵魂观。在如今清河村的火葬仪式中,纳西族的祭司东巴作为整场仪式的主线贯穿始终,东巴分别在杀祭祀用猪(纳西语称之为ʥi33 ʣɯ21 bu21  jə55)、“安子命”(“安子命”为纳西语æ33 dzɯ33 mi55的音译)、杀祭祀用羊(纳西语称之为kʰo55 mu33 y21 55)、接魂(纳西语称之为mu55 tʂv33 mu55 sa55)、送葬、开大路仪式中吟诵东巴口诵经。现将清河村火葬仪式流程记录如下,对其展开论述。
   (一)送终

  在家正常死亡者,丧葬仪式会严格遵循常规火葬流程,清河村曾出现过非正常死亡者,火葬则采取就地焚尸的形式,与正常死亡者相比,减少了部分仪式。

 人在无生命体征的第一时间,会吹牛角告知村民,永胜纳西语中将牛角称之为mu21 kʰo33。在家即将病危的老人,亲友在照顾病人的同时就会准备好“含口钱”,将碎银和米用红纸包裹起来,纳西语将“含口钱”称之为sa55sa33,病人一咽气,便将“含口钱”放入逝者舌头下方,若逝者为男性,“含口钱”包裹九粒碎银、九粒米;若逝者为女性,包裹七粒碎银、七粒米。因在永胜纳西族的丧葬仪式中需要用到银,所以当地有老人的家庭常备有银子,以备不时之需。在纳西语中,放“含口钱”的环节被称为sa55sa33 kʰɯ55。据访谈对象介绍,放“含口钱”的寓意是逝者到达另一个世界也将会吃得饱喝得足,有钱花,不挨饿。

  放“含口钱”是火葬仪式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放“含口钱”的一般是家族里有经验的长者,放“含口钱”的长者也被称为“送魂者”,将“含口钱”放入逝者口中,“送魂者”需大声念诵送葬词:“ʂu5521 gə33 dzɯ21 zo33(mi55), sɯ55tʂʰɚ33 pʰv33 nɯ33 du55tʂʰɚ33 21 le33 ni55.”语意为:“束家的男女祖先,来托付第四代人了。”同时“送魂者”也需要大声念送魂词:“×××(逝者姓名),nɯ33 gə33 tʂʰɚ33me33×××(逝者配偶姓名)gu21 fæ33, ne21 di33×××(逝者父亲姓名)gu21 fæ33, ne33 mu33×××(逝者母亲姓名)gu21 fæ33, ne21 lo33×××(逝者祖父姓名)gu21 fæ33, ne21 næ33×××(逝者祖母姓名)gu21 fæ33.”语意为:“×××,跟你的配偶×××去吧;跟你的父亲(也可是父辈伯叔)×××去吧;跟你的母亲×××去吧;跟你的祖父×××去吧;跟你的祖母×××去吧。”“送魂者”需要多次重复念诵送魂词,一般需要念诵逝者已故三代长辈的名字。
    (二)洗尸清河村火葬仪式中,洗尸在送终后进行,洗尸通常仅是象征性的,从头到脚各个部位简单擦洗一下即可。在开始洗尸之前,逝者的小儿子需亲手在逝者身旁摔死一只鸡,逝者为男性,用公鸡;若逝者为女性,用母鸡,纳西语将这只鸡称为ʨə55mu33 æ21,打理鸡时所用的部分水会被加入清洗逝者身体的水中,鸡的内脏则会煮好给逝者献饭。洗尸用的水需要现烧。在永胜纳西族家庭里铁三脚是火塘中必不可少的用具,在火葬仪式中,洗尸水需在铁三脚上烧,烧洗尸水时用杨柳枝和桃枝缠绕在铁三脚上,杨柳枝绕三脚圈,桃枝绕三脚架。舀洗尸用水时,只能反手舀水,若逝者为男性,需要舀九勺;逝者为女性,需要舀七勺。为男性逝者清洗身体的大多是同家族的男性,为女性逝者清洗身体的多为女儿、儿媳或者家族内的侄媳。洗尸时需要说送葬词:“gu33 33 be33 a33 ba33 me33, a55 lo33 æ55 33 ko55 ʂə55, ʂɚ33 ha21 ʥi21 nɯ33 tʂʰɚ33 55 tsʰɯ21, ʂɚ33 tʂʰə21 bɯ21 nɯ33 tʂʰɚ33 pə55 tsʰɯ21.”语意为:“好好地去告诉父亲母亲,祖父祖母,我已用七条河水洗过了,还用七条蒿枝洗过了”。清洗完毕,逝者七窍会用猪油塞住,并在逝者脸部覆上白棉纸。洗尸过后方可为逝者穿戴寿衣,寿衣在纳西语中称为mu55dʑi33,此时需要说送葬词:“mu33 gu21 çi33 i33 dzɚ21 mə24 tsʰɯ21, çi33 i33 kʰv24 mə33 tsʰɯ21,

 wu33 du21 wu33 33 33 bɯ33 21.”语意是:“衣服不是抢别人的,不是偷别人的,要自己保护好。”男性的寿衣大多为长衫,女性寿衣一般为纳西族传统女性服饰,如长褂、坎肩、羊皮披肩等。穿戴在逝者身上的寿衣,不能带有铁制品、塑料制品,因此在穿戴寿衣之前会将寿衣上的纽扣,拉链之类的物品剪下,逝者穿戴好衣物,会用香条在寿衣上烧几个洞,烧的位置大致为胳膊内侧。据访谈对象介绍,逝者如果穿崭新的衣物,怕在去往祖先居住地的途中遇上坏人抢走新衣物,用香条在寿衣上烧几个洞,以制造衣物破旧的假象。穿戴整齐的尸体会在正房中堂右侧门背后摆放一段时间。洗尸结束后倒洗尸水也有讲究,倒洗尸水纳西语称之为tʂɯ33 bv33 pʰi55,倒水之前会用大麻秆制作三把火把,如今因响应国家政策不再种植大麻,因此制作火把的材料也更换为木柴,火把点着后举着绕火塘三圈,并一路吹着牛角去倒洗尸水,倒洗尸水的地点是在去往火葬场的途中,该地点纳西语称之为tʂʰə55 pv21 33


    (三)入棺清河村火葬仪式中,灵堂设置在正房中堂靠右侧的位置。入棺之前,会用草纸在棺木底摆出北斗七星的形状,棺木内侧会用草纸和白棉纸铺好,棺木内逝者头部的位置由茅草垫成枕头形状,再将逝者放入棺内。入棺时需说送葬词:“ʥi21 ʂɯ55 dzɯ21 55 me55, mɯ33gv33 dɯ33tse55 ʐɚ33 mə33 ni21, mɯ33 55 ʂɯ33 kʰu33 kæ33 le3355.”其语意为:“住新房了,打雷地震不要怕,关好门不要让鬼怪来。”说完送葬词过后,会在棺前“搭凉棚”,此环节当地仅用汉语称之为“搭凉棚”,如今已无纳西语称谓,实质上“搭凉棚”即为布置灵堂,用木头或竹子搭成如同门框样式,“凉棚”两侧分别挂有一个“领路幡”和一个“白灯笼”,二者均由白棉纸制作,再将其挂到竹子上,“领路幡”和“白灯笼”的制作由村里制作经验丰富的人负责。据访谈对象介绍,纳西语中“mɯ55”(竹子)与“mu55”(逝世)音近,所以会将制作好的“领路幡”和“白灯笼”挂在竹子上。“领路幡”上分别贴有三张长条形白棉纸,中间纸上书写接引逝者到极乐世界的“接引佛”名,两侧纸上分别书写逝者出生日期、死亡日期。若存在逝者生年不详的情况,会用“吉年吉月吉日”代替逝者生年。“白灯笼”的制作过程中,用白棉纸将九种粮食种子包裹起来连成串状挂到“白灯笼”上,九种粮食种子中除了蔓菁种子必不可少以外,其他可以是玉米种、荞麦种等等,根据自家情况选择种子加入其中即可。“凉棚”上会挂一双草鞋,草鞋一般由村里掌握草鞋编织技术的妇女编织。在洗尸前摔死的鸡经过打理也需挂在“凉棚”上。

    (四)停灵1.报丧纳西语将报丧称为dzɯ21 me55,在清河村火葬习俗中,逝者一般会在家中停灵一至三天,根据家庭成员的生肖,避开与逝者属相冲的日子,再选择适合的日子出殡,因此在停灵期间,要派两名男子到同村村民家,以及其他村有亲属关系的村民家中报丧,告知亲属出殡的日子,并寻求亲属的帮助。报丧的两位男子中一位应是逝者儿子,另一位可以是同家族的侄辈。若逝者无儿子,可以将逝者女婿或侄子作为报丧的成员之一。2.杀祭祀用猪杀祭祀用猪仪式用纳西语称之为ʥi33 ʣɯ21 bu2155。停灵期间第一场有东巴参与的仪式是杀祭祀用猪,东巴需念诵口诵经,在清河村火葬仪式中,逝者入棺与入住新房有异曲同工之处,因此在此仪式中所杀的猪被视作入住新房时所杀的猪,纳西语中将此时所杀的猪称为:ʥi33 ʣɯ21 bu21。仪式中杀猪的过程与平时杀猪有异,此时的猪只能用左手进行宰杀,且不能将猪口封起来,所以屠猪者一般是村里屠宰经验丰富的人。杀猪仪式在逝者的棺前进行,逝者的儿女、儿媳、女婿以及同家族的侄辈需到场。此时会给逝者亲属们分发“白孝”,孝男头上戴短孝,孝男“白孝”长度约为70厘米,宽度约为15厘米,孝男腰间系麻绳;孝女头上戴长孝,孝女“白孝”长度约为250厘米,宽度约为30厘米,戴孝时孝女会哭灵。

    3.祭奠逝者祭奠逝者用纳西语称为ha33 wu33 tɕə55,停灵期间逝者亲属会从自家带来米饭、鸡蛋祭奠逝者。若来祭奠者为逝者较亲的亲属,此时会哭灵,哭诉内容大多表达对逝者的哀思。有的哭诉内容也会表达对逝去亲人们的思念,望逝者抵达祖先居住地,能够将后辈们的思念之情转达给逝去的亲人们。4.驱赶鬼驱赶鬼仪式用纳西语称为ʐv21 sy55,若逝者为男性,停灵期间需要派两位孝男为逝者举行“驱赶鬼”仪式。在停灵期间,两名孝男需时不时进行驱赶鬼仪式,两人分别手持柴刀和刺刀(柴刀和刺刀的手柄会组装上长约为一米的木棍),做出向前刺杀的动作,该仪式的寓意是将逝者去往祖先居住地途中会遇到的鬼怪驱赶走,以保逝者平安到达祖先居住地。若逝者为女性,则无驱赶鬼这一仪式。5.安子命“安子命”为纳西语æ33 ʣɯ33 mi55的音译,在清河村火葬习俗中,会举行两次“安子命”仪式,第一次在杀完祭祀用猪以后举行,第二次在杀完祭祀用羊以后举行。以下摘录一段东巴在举行“安子命”仪式前对现场亲属们说的话:“æ33ʣɯ33mi55 bɯ33 se21 me55, zo33tʂʰɚ33 zo33mi55 kæ33 dzɯ21 kæ33 a21, ʐɯ33 sa55 ha33 sa55 kæ33 ʂu33 ʂu21, tʂʰɯ33 kʰa21 se55 æ33 dzɯ33mi55 bɯ33 me33 se21.其语意为:“要举行‘安子命’仪式了,孝男孝女们坐到灵堂前,准备好献饭用的酒、饭,现在要举行‘安子命’仪式了。”此后东巴开始吟诵口诵经。“安子命”仪式会用到祭祀用猪的猪腿以及猪肺,若逝者为男性,用猪的左腿,若逝者为女性,用猪的右腿,将猪腿平放在灵堂前,用刀将一小块猪肺插入猪腿,东巴口诵经吟诵完毕,会拔起插入猪腿的刀,将刀上的猪肺甩掉。“安子命”仪式中孝男孝女前需摆放几个盛有半杯酒的杯子,再在各个杯子上方摆放一根点燃的香条,香条点燃的一方朝向逝者棺木。

    6.鸡鸣唤醒亡灵鸡鸣唤醒亡灵仪式用纳西语称为æ21 ʨy21 ba33 da21 pʰi55,该仪式在停灵在家第一晚的半夜鸡鸣三声时举行,逝者亲属会提前用陶罐将鸡肉和米熬制成粥,鸡鸣三声时家中孝男会用簸箕将熬制好的粥用肩扛到棺前,孝男孝女们哭灵。据访谈对象介绍,相传在鸡鸣三声时逝者的意识会清醒片刻,儿女们向逝者的哭诉逝者都会听到,所以此时有献饭、哭灵的习俗。7.杀祭祀用羊杀祭祀用羊仪式用纳西语称为kʰo55 mu33 y21 jə55,该仪式一般是停灵在家的第二天举行,此时孝男、孝女需到场,孝女会哭灵,以下摘录一段东巴说在杀祭祀用羊之前的话:“hɯ33 tʂu33 se55 kho55 mu33 y21 jə55 33 se21 me55, dzɯ21 zo33 33 a21 du33, pv55 ne21 be33 kha21 ne21 dɯ33 kæ33 a21 du33, zo33tʂʰɚ33 zo33mi55, ʐɯ33 sa55 ha33 sa55 kæ33 ho55 ho33,  tʂhɯ33 kha21 se55 kho55 mu33 y21 jə55 bɯ33 se21 je55.其语意为:“现在要杀祭祀用羊了,请同家族的亲属过来,请村里的亲朋好友过来,孝男孝女来坐到灵堂前,做好献饭准备,现在要杀祭祀羊了。”用在当地火葬习俗中的祭祀羊均为绵羊,且夫妻二人丧葬仪式中所杀绵羊的性别不可重复,若丈夫丧葬仪式中杀的绵羊为母绵羊,则妻子的丧葬仪式中就应杀公绵羊。举行杀羊仪式时,绵羊会用一根茅草绳拴住脖子,这根茅草绳会一直牵引到棺前,东巴开始念诵口诵经,念诵完毕,东巴会示意孝男孝女哭灵,以下摘录一段东巴示意孝男孝女哭灵的话:“zo33 tʂʰɚ33zo33 mi55, tʂʰɯ33 kʰa21 se55 miə2133 dɯ33 tʰv55 dɚ33 se21 me55,  a33ba33/a33me33 kæ33 miə2133 dɯ33 tʰv55 tʰv33 ne21, dɯ33 ŋv33 ŋv21 hu33 ʥy21 se21, dɯ33 me33me21 hu33ʥy21.”其语意为:“孝男孝女们,现在要流点眼泪了,为父亲/母亲哭哭灵,流流眼泪,是有这样的习俗的。”在杀绵羊之前会在绵羊头部烧一沓草纸,宰杀过后的羊嘴里放一束青松毛,在灵堂前摆放片刻。要用处理好的羊腿和羊肺举行第二次“安子命”仪式,将羊腿平放在灵堂前,用刀将一小块羊肺插入羊腿,东巴念诵口诵经。
   (五)出殡出殡时东巴为逝者举行送葬仪式,需要在大碗中盛半碗羊血,用一双筷子将一小块羊肺穿起来,筷子摆成十字架的样式搭在大碗上面,东巴开始念诵口诵经为逝者“开路”,念诵完毕,用柴刀将大碗砸碎,便可以开始出殡。出殡时逝者所有儿子及在场亲属共同将棺木抬到大门外进行捆扎,一般是家中的小儿子抬棺头。


    从家到火葬场的路上,逝者本家的孝子们要为棺木进行三次“搭桥”仪式,纳西语称之为:dzo21 tso55,孝子们双膝跪地,抬棺人会抬着棺木在孝子们背部停留片刻,一方面起到休息的作用,另一方面途中更换抬棺人也可在此时进行。三次“搭桥”中,前两次搭桥人面朝火葬场方向,最后一次面朝家的方向。出殡时,孝女进行最后一次哭灵。“领路幡”和“白灯笼”分别由逝者的孙辈抬至火葬场焚烧,逝者的生活用品、衣物等需要逝者儿媳、侄媳等人用茅草绳背到火葬场进行焚烧,而挂在“凉棚”上的鸡、草鞋和亲人祭献给逝者的鸡蛋等物品则需要逝者最小的女儿用篮子背到火葬场进行焚烧,该篮子纳西语称之为ha33 dɚ55 pʰi55 tv21,意为:倾倒粮种之篮。逝者的床垫和草席会拿到倒洗尸水的同一地点进行焚烧。出殡时亲友会为逝者送行,陪同逝者亲人到达火葬场,送行人的先后顺序为:抬“领路幡”和“白灯笼”的孙辈、孝女及陪同女性、孝男、抬棺人及陪同男性。

    (六)焚尸在逝者出殡当日上午,村中男子会提前到火葬场准备好柴火,柴火上不能附有铁制品,如果将家中使用过的木料充当柴火,需仔细检查上面是否附有铁钉等铁制物品。送行人到达火葬场,送行的女性需要逆时针绕火葬塘三圈,抬棺人需抬着棺木,同送行的男子一起顺时针绕三圈,之后棺木才能平放在火葬塘上。“清棺”在火葬塘举行,逝者亲友与逝者做最后的告别,与逝者属相相冲的亲属在此环节应回避。“清棺”时打开棺盖,逝者的儿女们会为逝者掀开覆盖在面部的白棉纸,“清棺”时不可让逝者面部暴露于阳光之下,因此“清棺”时会在棺木上方打伞或者用毛毯遮盖,“清棺”环节与逝者进行告别时在场人员不可再出现落泪、哭灵等情况。火葬时点火者必须由逝者的儿子担任,逝者为男子,用九根松明;逝者为女子,用七根松明,点火者在棺尾反手点着。此时需要说送葬词:“a33ba33(a33me33), wu33 i33 wu33mi33 kʰɯ55 jə55 me21.”大致语意为:“阿爸(阿妈),以后就靠你自己烧火了。”棺木点着火以后,用杜鹃叶盛炒绵羊肝、米饭,在棺尾给逝者献一次饭。火化翌日,同家族的男子会再次到火葬场,对火葬塘进行清扫,对骨灰进行整理。当日傍晚,在倒洗尸水以及焚烧逝者草席的地点进行最后一次献饭,此次献饭需要准备一碗米饭以及两碗肉,献饭结束,整个火葬流程才算结束。
     四、永胜纳西族火葬习俗的文化内涵仪式作为民族文化的外在形式,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是民族文化最核心的部分。清河村火葬仪式中保留下来的习俗可视为永胜县纳西族火葬文化的缩影,清河村保留下来了纳西族先民处理死者“焚骨不葬”的火葬习俗,通过火葬仪式折射出了永胜纳西族先民“灵魂不灭”的生死观、灵魂观,在清河村的整个火葬仪式中,都视为逝者的灵魂将到达祖先居住地,因此在火葬仪式中会将入殓视为给逝者入住新房,也会给逝者献上牲畜及粮食种子,以供逝者到达祖先居住地后使用。以及当地一年三次的祭祖节,都是来源于对“灵魂不灭”的信仰。清河村的火葬仪式中多次出现“男九女七”的文化现象,例如在送终时给逝者放“含口钱”,碎银和米的数量为“男九女七”;给逝者清洗尸体时反手舀水的数量为“男九女七”;再如逝者儿子在火葬场用松明在棺尾点火时松明的数量为“男九女七”。“男九女七”的文化现象对于氐人、羌人具有特殊的意义,该文化现象存在于我国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大部分民族的丧葬习俗中,足以说明清河村的火葬习俗将其中的文化现象保留了下来。

    五、永胜纳西族火葬文化的当代价值随着当前民族关系的变化与发展,我们党和国家提出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新理念,指明新时代民族关系的发展方向。清河村保留下来的火葬习俗,在保留纳西族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受到了周边其他族文化的影响,并将他族文化融入其中,这可作为新时代提倡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新理念的宝贵资料,例如在灵堂布置时制作的“领路幡”和“白灯笼”,受到了汉族文化的影响。又如在杀祭祀用猪时,其一东巴口诵经中所涉及到的送魂路线内容为:“hə24 wu33 hɯ55 kv33 hɯ5533 dɯ33 nɯ33 bɚ33, ə33 i33 ça33 ʂɯ21 tu55 niə21 le33 tʰv33 jə33.”语意为:“从程海海头海尾的地方来出,现在到小石洞到了。”而本句口诵经中“程海”“小石洞”均为地名,“程海”地区为汉族居住地,“小石洞”隶属于永胜县顺州镇会文村委会,是永胜县纳西族的聚居地之一,由此可见,永胜纳西族先民在迁徙过程中经过了汉族居住地,纳西族与汉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在当地火葬仪式的东巴口诵经中得以体现。再如“开路”仪式中的东巴念诵的部分口诵经运用了汉语语音,现记录如下:“æ33i33,tu3333 da21lv55 da55 ʨi21 ʨʰy33,  tu3333 da21lv55 da33da33 kʰæ33, tu3333 da21lv55 da5533 ʨʰy33. næ2133 da21lv55 da55 ʨi21 ʨʰy33,  næ2133 da21lv55 da33 da33 kʰæ33, næ2133 da21lv55 da5533 ʨʰy33, çi3333 da21lv55 da55 ʨi21 ʨʰy33,  çi3333 da21lv55 da33 da33 kʰæ33, çi3333 da21lv55 da55 ʨi21 ʨʰy33. bə2133 da21lv55 da5533 ʨʰy33, bə2133 da21lv55 da33 da33 kʰæ33, bə2133 da21 lv55 da5533 ʨʰy33. tʂu33ya33 da21lv55 da33 da33 kʰæ33, tʂu33ya33 da21lv55 da55 dæ33 ʨʰy33,tɕi33.”本段口诵经转为汉语为:“现在,东方大路大吉去,东方大路大大开,东方大路大胆去;西方大路大吉去,西方大路大大开,西方大路大胆去;南方大路大吉去,南方大路大大开,南方大路大胆去;北方大路大吉去,北方大路大大开,北方大路大胆去;中央大路大大开,中央大路大胆去,起。”可见,东巴在念诵口诵经时有运用到汉语表达,这是与汉文化交融的其一表现,可作为新时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新理念的珍贵材料。如今国家大力推行殡葬改革制度。殡葬改革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殡葬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殡葬这一民生问题的高度关注,殡葬改革是重要的社会改革,对促进移风易俗、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均具有重要的意义。清河村保留下来的火葬习俗具有高度生态性,该村的火葬习俗不埋葬不立碑,不占用活人的土地资源和森林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代意义,符合国家推行殡葬改革制度,但还需进一步解决焚尸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消防安全问题;合理协调“杀祭祀用羊”“杀祭祀用猪”仪式中屠宰牲畜导致铺张浪费等问题。提倡火葬仪式节俭化、环保化,永胜纳西族的火葬仪式方可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



注释】

   ①李京.《云南志略》[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②宋文熙   李东平.《滇海虞衡志校注》[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③赵韵珠.玉龙县太安乡花音村纳西族火葬文化研究[D].云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④侯兴华.丽江纳西族传统火葬习俗——基于玉龙县太安乡花音村的田野调查[J].宗教学研究,2022.⑤杨林军 赵梦雄.火葬文化研究综述[J].思想战线,2010.
  
【参考文献】

   [1]李京.云南志略[M].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2]宋文熙,李东平.滇海虞衡志校注[M].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3]杨福泉.东巴教神幛画“开眼”仪式及其口诵经[J].云南社会科学,2013.(06).105-109.[4]侯兴华.丽江纳西族传统火葬习俗及当代社会价值研究——基于玉龙县太安乡花音村的田野调查[J].宗教学研究,2022.(04).[5]刘龙初.纳西族火葬习俗试析[J].民族研究,1988.(05).39-45.[6]和少英.中甸白地纳西族的丧葬礼仪[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1992.(04).33-39.[7]周智生,缪坤和.纳西族的传统火葬习俗[J].云南消防,2003.(09).48.[8]杨林军 赵孟雄.纳西族火葬文化研究综述[J].思想战线,2010.(S1).23-25.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评论记录:

未查询到任何数据!

联系方式

座机电话:0888-5122377

联 系 人:13988858541(和先生)

邮箱:yushuizhai@163.com

联系方式

扫一扫、公众号

公 众 号
返回顶部